護膚聖手 ~~~ 乳香 Boswellia carterii〈植物粉篇〉
別名:歐黎巴嫩 Olibanum
植物學名:Boswellia carterii
製造部份:樹脂
萃取方法:蒸餾法
主產地:北衣索比亞、索馬利亞以及南阿拉伯半島
典故:
西方的文獻紀載中,乳香用做消炎、殺菌、鎮定,促進細胞再生,現代也逐漸有人使用一滴乳香精油塗抹臉部,抗皺。
乳香在古法文為franc encens,表示「真/貴重」「香料」,形容它在古代歐洲多貴重。該說法現在還在許多歐洲語言中使用。
乳香一詞是因為阿拉伯文稱之為「奶」(al-lubán)而來,理由是樹脂從乳香木滴出時像乳液一樣。
乳香產於乳香木,採集方法是在樹皮上割開傷口,流出乳狀汁液,接觸空氣後變硬,成為黃色微紅的半透明凝塊。
乳香主要產地是索馬里、葉門、阿曼的杜法爾和哈德拉毛地區,古代的集散中心是以示巴王國為中心的葉門地區。
乳香在西方的宗教場合很常用。古埃及和古羅馬的祭司曾大量使用乳香在神廟中製造異香繚繞的神秘氣氛。
據說羅馬皇帝尼祿在皇后博佩雅的喪禮上燒掉了足夠供應羅馬城一年份的乳香。
乳香也是猶太教聖殿中所燃的香料之一,舊約全書前五卷中經常提到乳香。
根據聖經《馬太福音》第二章第11節記載,來自東方的賢士帶了黃金、乳香和沒藥去伯利恆朝聖,將其奉獻給降誕於人間的耶穌。現今天主教的重要彌撒中仍常用到乳香。
由於基督教的發展,令乳香在埃及和歐洲的市場在4世紀之後逐漸縮小,以及6世紀葉門馬里卜大壩崩潰之後阿拉伯半島上出現荒漠化的現象,被稱為「無人地帶」的魯卜哈利沙漠中的眾多綠洲消失,使得商旅馬車更難以越過。
再加上近東的帕提亞帝國境內游牧民族對商旅的搶奪,使得葉門經阿曼至近東的「乳香之路」在興盛了300年後出現衰落的趨勢。但此後仍通過紅海向拜占廷、中國出口大量的乳香。
公元11世紀,阿曼開闢了至中國廣州、泉州的「海上絲綢之路」,又稱之為「海上乳香之路」,每年向中國出口數十噸以至上百噸乳香。
北宋初年,泉州陳洪進遣使於乾德元年(963年)十二月,「貢白金千兩,乳香、茶藥皆萬計。」真宗朝,皇帝尊崇道教,對乳香的消費大增,「道場科醮無虛日,永晝達夕,寶香不絶……襲慶奉祀,日賜供乳香一百二十斤」。
宋徽宗崇寧年間,「神霄宮事起,土木之工尤盛。群道士無賴,官吏無敢少忤其意,月須幣帛、珠砂、紙筆、沉香、乳香之類,不可數計,隨欲隨給。」
失落的古城鄔巴爾,在現在的阿曼,位於「香料之路」上,被認為是以前乳香交易的中心。鄔巴爾在1990年代初期被重新發現,現在正在作考古挖掘中。
用途:
可抗發炎、抗關節炎、抗黴菌和抗細菌。局部使用於疼痛的緩解上,可降低膽固醇、保護肝臟。對於關節炎、痛風、下背痛、肌炎以及纖維肌痛症有益。幫助修復因發炎所造成的血管傷害。在傳統上可以使用來治療肥胖、腹瀉、肺部疾病、錢癬以及癤。
運用方式:
1.乳香配伍沒藥:二者均有活血散淤止痛、消腫生肌之功。
但乳香辛溫香潤,能行血中之氣,止痛力強兼能舒筋活絡;沒藥辛苦性平,長於行淤,散血破洩力大,相伍為用其效更顯著共奏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斂瘡生肌之功效。
內服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之淤血腫痛;氣滯血淤之脘腹疼痛、心絞痛、痛經、閉經、產後腹痛以及瘡瘍腫痛、風濕痺痛。
外敷用於治療瘡瘍潰久不斂、跌打損傷之肌肉腫痛。
2.製作乳液、手工皂:能活化肌膚,並增益肌膚的代謝速度,讓肌膚常保嬌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