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油(PalmOil)

 棕櫚油1.JPG        

    棕櫚樹是棕櫚科油棕屬的一個種,學名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熱帶木本油料作物一種。大部份的棕櫚樹每公頃的產油量達80噸多,因此被稱為「油王」,它也是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食用油。棕櫚樹的植株高大碩壯,屬單子葉植物,葉片呈螺旋狀著生於莖頂,並為肉穗花序,雌雄同株但異序,不過有時會有少量雌雄混合花序出現。雌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每個小穗著生740朵雌花,呈螺旋狀排列於小穗上,受精後約6個月果穗成熟。每穗有棕櫚果1000-1500個,每條果穗重約1015kg,最重可達50kg以上。棕櫚果果實由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和果核仁(果肉)組成的。

 

    棕櫚油中富含的天然維他命E及三烯生育酚(600-1000mg/kg)、類胡蘿蔔素(500 -700mg/kg)和亞油酸(10%)對人體的健康十分有益

棕櫚油7.jpg 

    棕櫚仁油-棕櫚果核仁富含油脂、蛋白質、胡蘿蔔素和維生素E等養份棕櫚仁油即從果核仁榨取的

 

    棕櫚油-成熟的中果皮又稱果肉,鮮果肉含油率50%左右棕櫚油即從果肉榨取的。由於燃點低,所以很耐久儲,並且適用於炒炸食物。

 棕櫚油11.jpg

    棕櫚油中富含胡蘿蔔素 (0.05%-0.2%),呈深橙紅色,這種色素不能通過鹼煉有效地除去,通過氧化可將油色脫至一般淺黃色。在陽光和空氣作用下,棕櫚油也會逐漸脫色。棕櫚油略帶甜味,具有令人愉快的紫羅蘭香味。常溫下呈半固態,其稠度和熔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國際市場上把游離脂肪酸含量較低的棕櫚油叫做軟質棕櫚油,把游離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棕櫚油叫硬質棕櫚油

棕櫚油10.jpg                                     

一般市面上的棕櫚油分為

1.軟質棕櫚油 (Rbd Palm Olein):它可作為人造奶油的原料、食品工業的油炸用油、家庭烹調用油等等。

 

2.硬質棕櫚油 (Rbd Palm Stearin):是棕櫚油經過晶析分離之硬脂精製而成,通常作為人造奶油之製造原料,用來調節產品的硬度。一般來說硬質棕櫚油在常溫以下(27)以 下時會呈現半固體狀或固體狀,以硬棕油與椰子油以適當比例混合可作為肥皂原料,製作出的肥皂質地堅硬、不容易變形。因此經過精煉、漂白、除臭的棕櫚硬脂油,是一般市售肥皂的主要原料之一。另外,棕櫚油也具有很好的有滋潤效果,只是起泡的能力較差一點,通常一般都需搭配起泡性較好的油脂如椰子油混合使用, 不僅可以做出對肌膚溫和、清潔力好又堅硬厚實的香皂。所以,它也是做手工香皂的必備油脂之一

 

 棕櫚油5.jpg

 

一、棕櫚油(Refin ed Palm Oil)


    棕櫚油即從果肉榨取經過精煉、漂白、除臭的棕櫚油。

 

    可使香皂增加硬度及其較不易溶化,讓皂更加紮實耐用,缺點則是不容易起泡,泡沫也不多。

 

    可做出對皮膚溫和、清潔力好又堅硬、厚實的香皂,不過因為沒什麼泡沫,所以一般都搭配椰子油或者棕櫚核核仁油使用。

 

    棕櫚油是手工皂必備的油脂之一。

 

 棕櫚油8.JPG

二、紅棕櫚油(Crude Palm Oil)

 

    紅棕櫚油即是未脫色處理的棕櫚油,除了具有棕櫚油的特性外,更保有豐富的天然葫蘿蔔素和維生素E,有助於修復傷口或粗糙的肌膚,對肌膚有很大的效用。另外就是它天然紅色的本質,更可以調製手工皂的顏色,是一種天然的調色劑,只是較不容昜買得到。是肌膚修復不錯的材料。

  

    紅棕櫚油更是天然植物油當中葫蘿蔔素含量最高的(700-1000ppm)是葫蘿蔔的30

 

    由於本身及含有非常大量的抗氧化物質棕櫚果油本身不容易氧化酸敗也適合在較高的溫度下使用棕櫚果油基本上油脂的物理性質跟棕櫚油非常相似脂肪酸成分也差不多但是卻比棕櫚油更優質。

 

 棕櫚油9.jpg

三、棕櫚核仁油(Palm Kernel Oil)

 

    棕櫚仁油從果核仁榨取富含油酸、蛋白質、胡蘿蔔素和維生素E等養份。

 

    棕櫚核仁油性質近似椰子油,同屬月桂酸類的油脂,但它的油酸和亞油酸的含量比椰子油高,其脂肪酸的碘價和凝固點都較椰子油高,它們在油脂配方中可互相替代,100份的棕櫚核油相當于89.1份椰子油。故棕櫚核仁油也是制皂的主要原料。

 

    它可增加肥皂的泡沫及溶解度。起泡度高、滋潤度高。有椰子油和棕櫚油二者的優點。有和椰子油起泡作用,卻椰子油更溫和,並且營養成分較棕櫚油高許多,入皂不但可增加泡沫並提高硬度,同時還能避免椰油對肌膚的微弱刺激。

 

可取代椰子油,成份與棕櫚油類似,能做出溫和、洗淨力強、硬度夠且泡沫多的香皂,所以也常代替椰子油使用。

 

 

 

 

 

arrow
arrow

    陳寶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